崂山太清宫

扫一扫

关注崂山太清宫

首页 >道教养生 >道家养生

道家养生

老子养生:道家养生的九种修养
 
关于道与德的关系问题,老子的意见是:“道”是无形的,它必须作用于物,透过物的媒介,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。“道”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,老子把它称为“德”,“道”产生了万事万物,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,也就是体现了它的“德”。
 
    孔德之容,唯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唯恍唯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。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阅众甫。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?
 
——《老子·第二十一章》
 
    符合道的人,其行为就可以被称作有德。有德的行为表现,是完全以自然的基本法则作为依从。如果我们将身体作为一个小的宇宙来看,那么,符合身体运行规律的人就具备了健康长寿的基本德行,反之亦然。
 
    养生之道是人人都想掌握的,但是,所有自然的法则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规律往往隐含在事物的表象之下,时常给人以恍恍惚惚难以捉摸的感觉。
 
    老子认为,尽管“道”是恍惚的,但通过一定的观察和研究,人们还是能够成为一个有“道行”的人,从而肯定了人们长寿的可能。
 
    老子说:“道”虽然惚恍,其中却有迹象可以认识;“道”虽然恍惚,其中却有真切的东西;“道”尽管幽冥深远,其中有精纯可以被认识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 
    古人认为养生要注重以下九种修养:
 
    一养德:明代养生家吕坤说:“仁可长寿,德可延年,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。”
 
    二安和: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,生在于“安”、“和”二字。“安”即静心,“和”即顺心,“安则物之感我者轻,和则我之应物者顺”。
 
    三戒律:孔子曰:“君子有三戒。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
 
    四明法: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:“养生之法有四:一曰寡欲,二曰慎动,三曰守时,四曰却疾。”
 
    五知道:宋代周守忠说:“知喜怒之损性,故豁情以宽心;知思虑之销神,故损情而内守;知语烦之侵气,故闭口而忘言;知哀乐之损寿,故抑之而不有;知情欲之窃命,故忍之而不为。”
 
    六节制: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:“节嗜欲以养精,节烦恼以养神,节愤怒以养肝,节辛勤以养力,节思虑以养心,节悲哀以养肺。”
 
    七饮食: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:“食宜早些,不可迟晚;食宜缓些,不可粗速;食宜八九分,不可过饱;食宜淡些,不可厚味;食宜温暖,不可寒凉;食宜软烂,不可坚硬;食毕再饮茶两三口,漱口齿,令极净。”
 
    八娱乐:石成金的“八乐”是:静坐之乐,读书之乐,赏花之乐,玩月之乐,观画之乐,听乐之乐,狂歌之乐,高卧之乐。
 
    九思维:孔子曰:“君子有九思:视思明,听思聪,色思温,貌思恭,言思忠,事思敬,疑思问,忿思维,见德思义。”
 
    从现今上溯远古,养生之道从不消失,依据它才能认识人体与精神的关系。怎样认识养生的规律,老子告诉我们:“我是怎样知晓万物本源情况的呢?就是依据宇宙物理的基本法则进行的推演。”
 
    人们通过对于古人流传下来的经验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合理的推演,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生活环境,也一定能得出适合自己养生的办法。从另一个角度上说,养生除了一些大的原则之外,更要注重个性化的理解和运用,我们习惯于把许多长寿的人形容为仙风道骨的有德之人,并不是一种恭维或者是巧合,而是说明这些长寿的人超出了一般人的智慧。只有拥有这样的智慧,我们才能理解什么是“道”,才会将“道”的普遍规律同自己的身心情况结合起来。那些试图用一两个妙法或者偏方就想达到养生目的的人,几乎是一种妄想。因为,人的生命是那样的宝贵,以至于不花费很大的努力以及认真对待的态度就养生成功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上一篇:静坐修炼的行功步骤与方法
下一篇:没有了

更多+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