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min | 怀旧特辑
一 绪论
逆修在中国古代流传甚广,传世文献和敦煌遗书中都有记载,故此前已经受到学界的关注,并有不少研究成果。日本学者对“逆修”较先投入研究,聚焦点在于日本的逆修信仰,在回溯渊源的时候往往会提及源头《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》(以下简称《十方净土经》)及中国的逆修信仰。①“预修”为《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》(以下简称《十王经》)中的主要内容之一,岩佐贯三、本井牧子等学者将“逆修”源头追溯到了《十方净土经》。②党燕妮根据敦煌遗书指出逆修即“在生之日,请佛延僧设斋”。③侯冲将《十王经》分为生前预修的《阎罗王授记经》和死后荐亡的《佛说十王经》两类,同时他也注意到了《阎罗王授记经》和《佛说十王经》关于预修的经文有差异。并指出预修和斋供有密切的关系。④这一系列观点值得重视,可作为继续研究的出发点。西方学者中,较早对逆修加以关注的是太史文(Stephen Teiser)的专著《十王经》。⑤此后,罗柏松(James Robson)《追求更好的回报》专门讨论了逆修,特别是讨论了逆修的思想基础——功德。⑥罗柏松的文章虽然是专论,因文章侧重不同,对逆修内涵的讨论笔墨不多。
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知,学者们在讨论《十王经》时,只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引用《十方净土经》提到“逆修”的相关文字,但对“逆修”的认识则往往基于《十王经》的经文。对逆修在《十方净土经》中的具体所指,则未结合经文作过详细讨论。因此现行研究中,直接称逆修即预修,认为逆修指生前预先举行祈求死后冥福的佛事,或生前预修善根功德,以作为死后往生净土的资粮。
但是,基于《十王经》对逆修的解释,是否与逆修最早出现时的所指相符呢?逆修是什么人在修?在什么情况下修?逆修与死后修福的关系是什么?这些问题,在《十王经》中找不到答案。但在逆修最早出现的佛经《十方净土经》中,均有清楚表述。因此,要弄清逆修的基本内涵,必须回到对逆修最早出现的佛经《十方净土经》本身的研究。
本文是以《十方净土经》为基础对逆修的研究。意在通过梳理《十方净土经》中逆修的初始义,指出逆修一词从出现到后期《十王经》,其涵义有过嬗变的经历。方法上力求细读文本,厘清经文的结构,判断其编辑旨趣。具体思路是准确理解逆修在经文中的地位,进而弄清逆修的内涵,捕捉经文的表外之意。文章首先介绍《十方净土经》中逆修的具体文字及所指。其次,梳理《十方净土经》的经典结构,准确安放逆修在结构中的位置。最后,分析经典编撰旨趣,推究逆修的内涵及其演变。指出《十王经》中逆修的说法系继承《十方净土经》而来,但同时又有所发展,这种发展代表着《十王经》的作者或是时代的解读。
二 “逆修”的出处及所指
《十方净土经》为《大灌顶经》第十一卷,中国人编撰经典。①经文内容为世尊临涅槃时,普广向佛问四辈弟子修何功德得生十方净土。佛为普广说十方佛刹土,并接着说了几种不同的人往生十方净土的方法。在此之后,经文插入了那舍长者故事。逆修出现在不同的人往生十方净土方法之中。为便于比较,本文将往生十方净土的人归纳为四种,分别述说。
关于第一种四辈弟子,文说:
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:若四辈男女临终之日,愿生十方佛刹者,当洗除身体,著鲜洁之衣。烧众名香,悬缯幡盖,歌咏三宝,读诵尊经,广为病者说因缘譬喻,言辞微妙,经义“苦空非身,四大假合,形如芭蕉,中无有实,又如电光不得久停”。故云“色不久鲜,当归败坏。精诚行道,可得度苦。随心所愿,无不获果”。②
若人临终未终之日,当为烧香燃灯续明,于塔寺中表刹之上,悬命过幡,转读尊经竟三七日。所以然者,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,罪福未定,应为修福,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刹土,承此功德必得往生。③
第一段引文叙说了第一种人,即愿生十方净土的四辈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之往生仪式。这种四辈弟子愿往生十方净土,但是不了晓佛法深妙经义,所以需要有人为其在临终前广说经法。第二段引文则说明了此种做法原理,中阴之中亡者罪福未定,亲属知识应为其修福,使其往生疾生。就好比犯人望亲属救助,为亡者称名修功德也是如此。
此后普广菩萨说了第二种人,即在世不归三宝、不行法戒之人,文说:
普广菩萨又白佛言:“若人在世不归三宝,不行法戒。若其命终应堕三途,受诸苦痛。其人临终方欲精诚归命三宝,受行法戒,悔过众衅,发露忏谢,改更修善。临寿终时闻说经法,善师化导,得闻法音。欲终之日生是善心,得解脱不?”佛言普广菩萨摩诃萨: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时得生此心,无不解脱众苦者也,所以者何?如人负债,依附王者。债主便畏,不从求财。此譬亦然,天帝放赦,阎罗除遣,及诸五官伺候之神反更恭敬,不生恶心。缘此福故,不堕恶道,解脱厄难,随心所愿,皆得往生。”①
第二种人可能信奉佛法,但不归三宝,不行法戒,临终时想起归命三宝,受行法戒。忏悔修善,闻说经法,善师化导,也能解脱。就如债主畏惧负债人依附王者一样,天帝放赦,阎罗除遣,五官伺候之神反而恭敬,不生恶心。因为这个原因,也能随愿往生。
接下来是第三种人,他们不信三宝,不行法戒,且对佛法时有诽谤,文曰:
普广菩萨复白佛言:“又有众生不信三宝,不行法戒。或时生信,或时诽谤。或是父母兄弟亲族卒得病苦,缘此命终。或堕在三途八难之中受诸苦恼,无有休息。父母兄弟及诸亲族,为其修福,为得福不?”佛言普广:“为此人修福,七分之中,为获一也。何故尔乎?缘其前世不信道德,故使福德七分获一。若以亡者严身之具、堂宇、室宅、园林、浴池,以施三宝,此福最多,功德力强。可得拔彼地狱之殃。以是因缘便得解脱忧苦之患,长得度脱,往生十方诸佛净土。”②
引文说的第三种人不信三宝,不行法戒,时而信奉、时而诽谤三宝。这种人死后,亲属为其修福,七分功德只能获得一分。但若是以亡者严身之具,堂宇园林等施与三宝,福德最多最强,可以使亡者解脱,往生十方净土。也就是说,虽然给不信三宝不行法戒之人亡后修福的福德很少,但如果以亡者室宅等施舍、供养三宝,则福德力强,仍然可以使亡者往生十方净土。这里明确突出了施舍的功用,和下文分析的经文重点相一致,非常值得重视。
再接下来是第四种人,情形如下:
普广菩萨复白佛言:“若四辈弟子善解法戒,知身如幻,精勤修习,行菩提道。未终之时逆修三七,燃灯续明,悬缯幡盖,请召众僧,转读尊经,修诸褔业,得福多不?”佛言普广:“其福无量,不可度量。随心所愿,获其果实。”普广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,若四辈男女,若临终时若已过命,是其亡日,我今亦劝造作黄幡悬著刹上。使获福德,离八难苦,得生十方诸佛净土。”③
引文所说为第四种人,他们作为四辈弟子,善解法戒。并且知身如幻,精勤修习,行菩提道。实际上与经文所举的第一种人相联举,第一种人虽然身如四辈弟子,但不能通晓经义,需要有人在临终时为其诵解经典。第四种人则知身如幻,了晓经义,且精勤修习,是所有人当中了解佛法且能践行的四辈弟子,所以他们能在未终之时逆修三七。在此期间燃灯续明,请僧修福,得福无量。不仅如此,当这类四辈弟子亡日时,造黄幡燃灯,亡者皆得休息。也就是说,深解佛法且能践行的四辈弟子逆修三七,福德无量。为亡者造幡灯功德,福德亦无量。
上述四种人,实际上也是佛法面前的众生相。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不信佛法众生,一种是信奉佛法的四辈弟子。其中不信佛法众生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,第一种是生前对佛法的态度模糊,至少是没有归依三宝,不行法戒之人,也就是上述的第二种人。他们临终时归依三宝,受行法戒,忏悔修善,且得闻经法,善师化导,也能得到解脱。另一种是根本不信佛法之人,也就是上述的第三种人,他们甚至诽谤佛法。这种人亡后在三途八难中受苦,亲属为其修福,七分福德只能获得一分。但是如果亲属将其室宅等捐施三宝,则福德无量。
信奉佛法的四辈弟子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。一种是愿意往生十方净土的四辈弟子,但他们不了晓佛法,需要有人在临终已终时为其讲演经义,这样才能往生十方净土,也就是上述的第一种人。另一种则是了晓佛法且能践行的四辈弟子,也就是上述的第四种人。因为他们了晓佛法,所以才能逆修三七,以幡灯功德,福德无量。
将四种人区分开,是认识逆修的关键,同时这也将有助于认识《十方净土经》。下面我们按层次分析逆修。
首先,经文中那舍长者故事能够覆核经文的重点(下详),可以据此认识逆修的地位。在经文中,那舍父母是一个不信三宝的形象,那舍为亡父母修福三七后,长者父母获福七分得一,在饿鬼道中只能小得休息。在那舍长者因缘中,最终使长者父母解脱的是佛教导那舍的方法:
那舍长者又白佛言:“今者又当作何福业,使我父母解脱彼苦?”佛语长者:“今请诸圣众,安居三月行道欲竟,可还家中作百味饮食之具种种甘美,以好净器盛持供养。及好衣服种种华香,金银珍宝杂碎供具以施于僧,令汝得福。使汝父母解脱此难,不复更受饿鬼形也。”①
那舍长者遵照此法,最终使得父母得生天上。佛教导那舍的做法就是以种种供具请诸安居三月之后的僧众,供养施与,所得福德能使长者父母解脱。我们认为长者父母对应的实际上也是第三种人,第三种人中施舍的所谓“严身之具”与“饮食之具、杂碎供具”实际上是一致的,②就是以种种美好请诸僧众,施与僧众。这种做法福最多,功德力最强,因此能拔长者父母地狱之殃,解脱忧苦之患,往生天上。
经文实际上是在说即使是不信佛法最恶劣的第三种人,只要亡后亲友施舍三宝,也能够往生十方净土。而第一、二、四种人,在生之时就请僧施三宝,当然能够往生十方净土。实际上经文强调了人生前死后都应举行斋僧求福报的法会仪式,扩大了仪式举行的范围。因此,逆修虽然是其中的内容之一,但不是经文的重点。
其次,逆修本义上是生前自己修福,与亲友为亡人修福相对。那么做逆修仪式的是哪些人呢?通过上述分类可知,只有第四种,即只有那种了晓佛法且能践行之人所为。原因很简单,经文明言“自作自得,非天与人”③,第一、二、三种人不会想到去行逆修,只有第四种人,他们了晓佛法且能践行,所以能主动逆修三七,积功累德。当然,这种人亡后,亲友也会为其修福,同样福德无量。
第三,经文中说,由于第三种人不信不行佛法,甚至诽谤佛法。按照那舍长者因缘的说法是他们“在世不行三宝,不修斋戒,无善师教”,亡过之后,亲属为其修福,七分功德之中亡人只得一分。实际上这种说法只是针对那种不信三宝,不行法戒,且有时诽谤佛法的人,由于他们前世不信道德,所以福德七分获一。即使如此,如果亡者亲友以亡者之财厚施三宝,也能够使亡者往生十方净土。也就是说,只有第三种人才会出现死后修福七分获一的情况,只有第四种人才会行逆修仪式。从这点看,生前逆修与死后修福是在不同的平面上叙述的,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。
三 《十方净土经》的结构与旨趣
经文的结构往往能够反映经典的编辑旨趣。厘清经文的结构是认识一部经典的关键,结构清晰了,经典的权重也随之浮现,而权重是判断经典编辑旨趣的重要标志。就《十方净土经》而言,明智旭在《阅藏知津》中曾对《十方净土经》的内容与结构做了提炼:
《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第十一》(亦名《普广菩萨所问品》)。佛将涅槃,普广菩萨问:“四辈弟子,修何功德,得生十方国土?”佛为说十方佛国,随愿往生。普广又问:“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刹?”佛言:“娑婆世界人多贪浊,信向者少,习邪者多,不信正法,不能专一,心乱无志。令诸众生专心有在,是故赞叹彼国土耳。次明为亡者修福,如饷远人,无不获果。又明临终归依受戒,悔过修善,如人负债,依附亡者。又明为亡人修福,亡者七分获一,若以亡者之物,施于三宝,功德力强,可得拔地狱殃。又明逆修三七,其福无量。又明请十方僧,不择善恶持戒毁戒高下之行,次第供养,无別异想,其福最多。又为大众说那舍长者父母罪福因缘,又说诸佛无上章句。”④
智旭对经文内容进行了概括,但过于平面化,我认为智旭的提炼概括科分有不尽准确之处,层次感不清晰,特别是没有区别出往生净土的几类人。
我认为经文大致分为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佛应普广菩萨所请说往生十方净土的方法,前文已述。第二部分为那舍长者因缘故事,实际上插入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强调第一部分的重点和经文结构,那舍长者因缘最后总结说:
佛告那舍:“罪福如是,不可不慎,如长者眼所见心所开,故言自作自得,非天与人。如长者父母,其罪轻者,有小福德扶接使尔,长者修福竟于三七日,于诸饿鬼受罪轻也,所以然者,前章中言‘若人在世不识三宝,不修斋戒,无善师教,过命已后,兄弟父母亲属知识为其修福,七分之中为获一也。’”①
那舍长者的故事插入了“前章中言”,实际上可将那舍长者故事看作是前面结构与内容的展开说明。那舍长者父母的形象“在世不识三宝,不修斋戒,无善师教”应归于第三种人,他们不信佛法且诽谤佛法。推而广之,从经文结构看,那舍长者故事复述了之前经文的说法,它的权重也就是经文的权重。
那舍长者因缘在强调什么呢?那舍长者因缘中,那舍长者父母最终得以在饿鬼道中解脱,在于那舍请诸圣众,以甘美饮食好净器供养,以好衣服种种华香,以金银珍宝杂碎供养施与僧人。这突出了斋僧供养,施与僧人财物的重要性。因此,经文说:
普广菩萨复从坐起,白世尊言:“说是十方诸佛净土无量功德庄严快乐,复得闻是那舍因缘,世尊又说众事因缘,甚善大善,踊跃无量。世尊说是多所利益,后世众生缘此解脱以为轨则,不复贪吝资生之物。闻此经言,但生施心,无所爱惜,随意施与,贫乏使足,国土丰饶,施心平等。如是渐渐积功累德,悉成佛道。”②
经文希望众生不要吝惜财物,而是要斋僧供养,施舍资生,这样即使不信且诽谤佛法最恶劣的第三种人施舍资生也能解脱。同时经文也希望施舍斋僧成为轨则,这样就能做到有矩可依。《十方净土经》不论是讲四种人的往生净土之法,还是那舍长者因缘,目的都在于使人“闻此经言,但生施心”,使人斋僧供养成为轨则。十二卷《大灌顶经》中,讲到了“施僧达嚫”、“广设供养,以为轨则”等等,都在强调这一行为,使众生“生施心”。约略言之,劝人发施心是《十方净土经》的主要目标,从这一背景去理解逆修可以打开思路。
从这一背景出发,所谓请僧施僧以求福实际上是佛教传统中斋供仪式的核心,逆修和亡后修福都属于斋供仪式。经典记载了斋僧仪式的内容,那舍长者故事之后的受持经法十二事中,有文说:
十二者,行此经时不择富贵豪乐之人,贫苦求者,等心看之,无有异想。③
受持经法十二事应为针对僧人所说,僧人受到邀请时,僧人不要有异想,不要只看邀请方是否是富贵豪乐之人,贫苦人请僧之时也要等心看待。经文在表述逆修时也说:
佛告普广:“若四辈男女,若行斋戒,心当存想,请十方僧。不择善恶、持戒毁戒、高下之行。到诸塔寺请僧之时,次第供养,无別异想。其福最多,无量无边。若值罗汉四道果人及大心者,缘此功德,受福无穷。一闻说法,可得至道无上涅槃。”④
逆修三七请僧之时,次第供养,不要有善恶、持戒毁戒和高下之分别。能做到这一点,福德无量。如果恰好请到高僧,闻说经法,可得涅槃。上文的被请之人“无有异想”和这里的请僧之人“无別异想”相应,都在强调斋僧不应择人,而应等心和次第供养。道安之前佚名译经《分别功德论》卷四说:
他罗婆摩比丘劝率,施立斋讲者,佛委僧事,分部所宜。契经契经一处,毗尼毗尼一处,大法大法一处,坐禅坐禅一处,高坐高坐一处,乞食乞食一处,教化教化一处,随事部分,各使相从。若有檀越来请者,以次差遣,不问高下。若有私请者,不听在此例。时檀越请尽六群比丘,次值贫家,怀恨而退,向佛怨言:“摩罗见欺,自受好处。见遣贫家,岂是平等耶?”佛命摩罗:“卿实尔耶?”答曰:“不也。于时无食,日欲差中,便和牛屎以当斋。”闻六群语“无以自明”,即于佛前,吐此粪浆。六群惭愧,二人感结漏尽,二人还为白衣,二人面孔出佛血,命终堕阿鼻也。斋讲者,斋集部众,综习所宜,善能劝成,故称第一也。①
从上文“斋讲”出现的背景来讲,是僧人应施主需要赴请讲经或受戒等,不同施主的需要不同,所以经文说“分部所宜”。在其中作为被请的僧人来讲,需要以次差遣,不问檀越家境贫富。当然,经中也提到如果有私请者,则不在此例。这些内容与《十方净土经》所载相符。除《大灌顶经》第十一卷之外,其他卷次也描述了斋僧的内容。笔者在论述《大灌顶经》的宗教理想时,曾指出经文想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,用佛教仪式取代其他的宗教仪式用以求福。《十方净土经》中的咒语来自于《金光明经》,施用的场合从《金光明经》中的求财物,到《十方净土经》中与亡者的仪式相关间转换也证明了此点。②
总结下来,如果从结构上看,接引不同种类的人往生十方净土是重点,它所强调的内容又可以通过那舍长者故事来呈现。《十方净土经》的编辑旨趣在于劝修一定的佛教仪式,从而得以往生十方净土或是证无上正真大道。这可归类为佛教中的斋供仪式。③在《十方净土经》中,四辈男女设福请僧之目的在于荐亡,为亡者修福,使得亡者能往生十方净土。对僧人来讲,受到召请,应赴施行仪式,受斋供养。归根结底,经文目的在于劝人发施心,修行佛教仪式求福。因此,逆修属于斋供仪式的一种。
四 结论——何谓“逆修”?
上文经过对《十方净土经》的梳理,特别是将经文所涉人区分为四种,对逆修以及《十方净土经》的认识如下:
第一,信奉佛法且能践行之人才会去行逆修,他们能信且行,所以获福无量。
第二,逆修与死后修福并不是对立的关系。生前不尊三宝且诽谤佛法的人,缘其前世不信佛法,所以死后修福,七分功德只获一分。相对的,按照《十方净土经》的说法,除此之外的人(第一种、第二种、第四种人)死后修福根本没有提到获福几分,更没提七分获一,而是修福功德就可往生十方净土。即使那些死后修福七分只能获一分的人,如果亡者亲友以亡者之财厚施三宝,也能够使亡者往生十方净土。
第三,经文目的是劝人发施心。逆修仪式并不是经文的重点。不论逆修还是死后修福,本质上都是提倡佛教的斋供仪式,劝人发施心,这是《十方净土经》乃至《大灌顶经》的真正目的所在。
第四,“逆修”在《十方净土经》有其自身所指,但这点在后来发生了变化,《十王经》的一类代表S.3147说:
若是在生之日作此斋者,名为预修生七斋,七分功德,尽皆得之。若亡殁已后,男女六亲眷属为作斋者,七分功德,亡人惟得一分,六分生人将去,自种自得,非关他人与之。
在《十王经》中,逆修三七变成了预修生七。而且按照这里的解释,逆修与死后修福是对立的关系。《十王经》的这段说法为继承《十方净土经》而来,同时又有所发展,这种发展代表着《十王经》的作者或是时代的解读。④但如果按照《十方净土经》的原文看,对于信奉且践行佛法的四众而言,不仅逆修功德无量,而且死后修福功德亦无量。
综上,逆修发展到了《十王经》,有了新的表达和形式,在历史上影响也更大。从逆修的最早出处讨论其所指与内涵,为从“逆修角度”看待《十方净土经》到《十王经》的发展提供了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