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松出家后悔放过郓哥!为什么水浒传中最可恨的人不是潘金莲?

admin | 怀旧特辑

提到《水浒传》,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武松这个硬汉。他在景阳冈打虎的壮举,让无数人热血沸腾,仿佛正义的化身。武松为了兄弟报仇,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,算是大快人心。然而,故事的深层次却藏着一个细节,武松出家后才意识到,他漏掉了一个最可恨的人,那就是郓哥。

郓哥,这个表面上看似帮忙的年轻人,实际上心机深沉。他的真实意图并不是为了正义,而是出于对武大郎的激将法,挑拨离间。想想看,为什么武松会后悔?这其中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

首先,水浒传的背景是明朝施耐庵的作品,故事设定在宋朝末年。武松出身清河,排行老二,哥哥武大郎身材矮小,靠卖炊饼为生。潘金莲是武大郎的妻子,因早年被卖来卖去,心中不平衡。而西门庆则是当地的土豪,药铺老板,贪财好色。王婆则是那个专干拉皮条的媒婆,所有人纠缠在一起,酿成了大祸。

郓哥,本姓乔,年纪轻轻,卖梨为生,常常在街头混,靠西门庆的打赏为生。事情的起因是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上。王婆牵线搭桥,西门庆每天在茶坊里花天酒地。郓哥想要赏钱却被王婆骂走,心中不快,便找上武大郎,挑拨说他的妻子跟人有染。

武大郎本来不信,但在郓哥的激将下,竟然真的去捉奸。结果他被西门庆踹伤,王婆和潘金莲合谋毒死了他。武松回家后,查案时郓哥做了证人,拿了五两银子,最后武松杀了潘金莲、西门庆和王婆,却把郓哥放过了。

那么,为什么郓哥被认为是最可恨的呢?从原著来看,郓哥并非出于正义。他与武大郎没有交情,平时靠西门庆的零花钱生活。他在王婆赶走他后,心生怨恨,竟然利用武大郎去捉奸,明知西门庆凶狠,依然怂恿他去冒险。

武松当时觉得郓哥是帮忙的证人,自然没有杀他。可当他经历了那么多事情,最终出家,才明白这个人是多么阴险。放过他,就等于留下了隐患。许多网友对此也表示赞同,认为郓哥的形象是小市民的典型,精于算计,为了小利而生恨。

在后来的分析中,许多人指出,郓哥的言辞实际上是激将法,目的是搅局。他知道武大郎不堪一击,去捉奸几乎就是送死,但他并不在意,只想出气。事后,他拿了银子走人,武松还感激他。

在《水浒传》的续书《水浒后传》中,郓哥的结局也很悲惨。他跟随父亲回到郓城,继续卖梨,但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中,他的生意难以为继,最终可能死于战乱。

武松的经历从热血汉子到出家人,承载了太多的故事。他在寺中回想往事,发现自己所杀的敌人如潘金莲、王婆和西门庆,都是显而易见的坏人,而郓哥却是伪善的隐患。正是这种隐蔽的恶,更让人感到可怕。

水浒传不仅仅是英雄的传奇,更是社会的镜子。底层人物如郓哥,为小事生恨,拉别人下水。武大郎的死,间接推手便是郓哥,但他却不承担任何责任。武松当时急于报仇,未曾细想,放过了郓哥。

出家后的武松,冷静下来,才能看透人性。现实中,我们常常放过一些小坏蛋,盯着大恶人,结果小坏蛋反而酿成大祸。郓哥这种人,社会上其实并不少见。他们为了小利而挑事,导致连锁反应,最终造成更大的悲剧。

施耐庵在书中没有明确写出郓哥的结局,但通过他的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,武松的遗憾在于放过了这个伪善的角色。武松出家后后悔放过郓哥,是因为他看到了更深层的人性阴暗面。

总之,《水浒传》不仅是一部英雄传奇,更是一部对人性深刻的思考之作。郓哥的故事提醒我们,面对伪善的角色,千万不要掉以轻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